少子化年代 如何站穩腳步?進擊的私校 靠速度與彈性逆境突圍

【作者:陳芳毓/攝影:賴永祥】

《遠見》最佳大學排行前30名中,私校占了14名;大學聲望調查,逢甲大學第八、南臺科技大學第19,也超越許多公立大學。私校補助少、教授福利也不如國立,但辦學績效急起直追;資源充裕的公立大學,是否表現像隻驕傲的兔子?

在《遠見》調查過程中,一所藝術大學校長祕書接到填寫問卷請求,不客氣反問,「我們沒義務填吧?」拒絕轉達校長。另一所中部國立科大職員在調查截止後兩週,才表示要回覆問卷,當被告知已關閉網路連結,立刻怒飆,「要填問卷為什麼關連結!」

公立大學較缺危機意識

幾位私立大學校長一致認為,缺乏危機意識是公立大學最大的危機。尤其是新升格及後段國立大學,從教育部取得的資源不足,又無企業支持,卻自以為是被保護的公務員,最容易被私校「彎道超車」。

「公立學校不如私校轉彎快,」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,去年從中正大學校長卸任後,轉任私立的元智。他觀察,私立大學的團體意識較高,公立大學則是教授的私人意志強,認為改革、招生事不關己,溝通相當耗時。

今年,元智六大學院都開出英語課程。吳志揚估計,同樣進度,在中正可能要花兩倍時間。

這並非特例。私立大學可將資源集中在重點科系,國立大學的補助卻必須各系「雨露均霑」;私立大學三小時開完校務會議便決議執行,國立大學動輒杯葛抗議耗一整天;與招生息息相關的大學博覽會,私立大學往往一級主管全數動員,頂尖國立大學卻只見幾位職員發傳單。

「國立大學沒危機感,私立大學很想衝,沒有絕對對錯,」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認為,考量招生、競爭等狀況,才是最好的策略。

【2016年10月號《遠見雜誌》第364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