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者:陳芳毓/攝影:賴永祥】
我這輩子只做過一種工作,就是教書。
我大學時期的打工是當家教,連當兵都是在陸軍軍官學校當數學教官。算一算,教書已經超過30年,我仍樂在其中,「樂」的是分享正確數學觀念,得天下英才而教之。
為了開拓視野,我到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士班。印象最深刻的是,芝加哥大學最著名的經濟系,系館建築毫不起眼,但走進教師研究室的走廊,抬頭一看高掛兩旁的名牌,嚇,個個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!
美國大學規定,博士班學生要教大學部的基礎課程;許多數學博士最後都成為大學教授,所以對我來說,教大學生就是一種實習。
我教的是微積分,還記得第一次上課,超緊張。幸好教數學要用的英文很簡單,主要是計算推導公式,加上我平常就常和教授討論報告,所以順利過關了。
美國的大學生很好問,加上學費非常貴,所以學習會特別認真。我還記得,有一個女生弄錯了公式,下課之後找我爭辯了好久,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說服她。
不能只埋頭教,要讓學生有反應
回台灣後,我開的課大多是專業的數學原理。直到前幾年,開了一堂給文科學生上的通識課「普通數學」,才走進應用數學的領域。其實,數學可以教得很有趣。學數學如果只為應付考試,那有什麼意思呢?
在這堂「普通數學」,每個單元會教一個高中以下的數學觀念,第二堂課是實作,第三堂課就上台報告。
比如說,有一次主題是「相似三角型」,核心概念是「由小看大」,「小」的取樣必須跟「大」相似,結果才會接近。
實作作業,就讓學生推測「中正大學的男女學生比例」,有人在圖書館入口數男女生入館比例,有人則在校內超商門口數。很奇妙,數出來的比例都是59比41,正好就是學校的男女比。
有一組很有創意,他們發現,男生宿舍有三棟、女生宿舍只有兩棟,男女比應是3比2,也相當接近正確答案。
這堂課使我確認,老師不能只是埋頭教書,要能讓學生對知識有反應,就要根據學生的素質,提供適合的教材與教學方法。會教聰明的學生,不稀罕;入學時資質一般,畢業時表現出色,才看得出老師的功力與辦學成效。
雖然這輩子都在教書,但讓學生愛上數學,也是身為學者最重要、最有意義的任務。
【《遠見雜誌》特刊:2017研究所指南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