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者:程晏鈴/2017-02-28/天下雜誌617期】
面臨少子化、全球化、資源不足,台灣高教要永續發展,不得不變。不論是打破學科疆界,跨域學習,或搭上社會趨勢,創新教學課程,都要找到定位、發展特色,才能點亮高教的未來。
二月十六日,學測成績放榜。高三學生拿著成績單,對照大學指南上一百多所學校,兩千多個科系,忖度未來。
放榜那天,嘉義女中高三學生馬若容還是在圖書館念完書才回家。原本想念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,因為分數不夠,又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,改填私校商學院。
「我還是想念教育,但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教育學程可以修,」她語氣無奈,還是希望未來有機會跨入難以忘情的教育領域。
過去,家長、老師擔憂學生不了解科系,但現在,學生逐漸打破學校排名、分數迷思,從興趣、專長和未來趨勢選志願。
這意味著,多年的高教悲歌,可能有改變的契機。事實上,學生選填志願,大學校長也很緊張。
少子化+全球化 海嘯發生中
攤開大專院校大一新生註冊率,去年全台有一百五十一個科系註冊率掛零,其中,有十七所學校註冊率低於六成,那是教育部二○一三年頒布的輔導觀察指標之一。
「少子化的衝擊還沒開始,」前中山大學教務長、現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說,五年後,衝擊才顯現。教育部預估,二○二二年,台灣大一新生首度跌破二十萬人,之後一路走下坡。
二十多年前就預見高教擴張問題,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形容,少子化是敲響台灣人才危機的警鐘,大學得發展特色,嚴陣以待。
但不只少子化,還有國外學校來搶人。學測放榜隔天,香港中文大學祭出全額獎學金搶頂標學生。高教司長李彥儀也說,光中國北大、清華,一所大學就有八百億台幣的經費,而攤開台灣教育部數據,一○三學年度,全台公私立大學及學院經費預算是兩千三百多億。中國一所大學,佔全台近三分之一的經費。
全球人才搶奪戰加上經費問題,讓大學校長們如坐針氈,最常見的劇本是降低成本。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痛批,許多私校為了招生,要教授拚業績拉學生, 「真的沒學生就整併科系,讓土木專業的教授去教美容美髮。」
大學為了評鑑、角逐各種競爭型計劃經費,造成大學重研究、輕教學,同質化的問題也浮現。「很多學校認為台大最棒,就想把自己變成台大,反而迷失方向,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、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詹盛如分析。
「高等教育要回歸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,」今年一月的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,教育部長潘文忠畫了大樹,要以高教深耕取代五年五百億計劃。
李彥儀接受《天下》專訪時解釋目前規劃,是讓各校都有基礎經費可以投入學生學習,和提升教學品質,再根據學校條件自行提出的特色計劃給經費。
大學找特色,回應社會需求
這意味著,發展特色是各校突圍的關鍵。「大學從過去的菁英教育變成普及,為了回應複雜的社會需求,因此分化出不同功能,」詹盛如解釋,面對複雜的社會需求,不同的大學樣態是必然。
曾任教育部高教創新轉型辦公室主持人、現任教育部綜規司司長黃雯玲,也分析高教轉變的共同點。
大學搭配地方產業、結合大數據、程式語言、工業4.0發展;也有學校結合社會議題,包括長期照護與新南向政策的延續。
國發會去年公布《一○四~一一四年經濟情勢及產業趨勢分析》,其中運用巨量資料分析,機器人、物聯網、電子商務、金融科技、綠色能源與長期照護都是未來人才。
許多科系趕搭順風車,在這一、兩年內,跟著改革。
去年,元智大學要求大一新生學程式,由資工系教授跟各科系老師合作,因應不同科系的需求,結合程式語言發展課程。
看準未來趨勢,幫學生站上浪頭
就連元智中國語文學系學生,也開發app,「重點是讓學生不要害怕科技,理解電腦邏輯,結合文學素養,培養不可取代的能力,」中語系系主任鍾怡雯解釋。
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,也改名為應用統計與資料科學學系。系主任林真真認為,統計系加資料科學,比其他科系更有優勢。去年,鴻海的大數據中心更主動邀請學生前往實習。
就連台東大學,去年也因應綠色材料與能源商機,成立綠色與資訊科技學位學程,註冊率一○○%。
但這波新興科系與傳統科系的變革,看在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尤榮輝眼裡,「像是孫悟空再怎麼變把戲,也逃不出如來佛神掌,」 他直言,在學費不自由與法令制限制下,台灣高教難有創新,能做的只有迎合市場需求。
學制大鬆綁,課程大翻轉
有大學認為,開設科系搭順風車還不夠,因為過去台灣的大學科系涇渭分明,選錯系等於選錯未來,必須透過學制、課程和教學方法創新,培養未來人才。
「大學要以學院為核心,設計跨領域課程,不讓科系用必修課綁死學生,」李彥儀不諱言,學院制將是未來推動重點。
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,則是全台首創,改造設立超過五十年的逢甲建築系,培養建築跨領域人才。
一四年,逢甲成立的國際學院,也分別和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、美國聖荷西大學、普渡大學以二加二學制合作國際專班。國際專班主打全英文授課,學生在大一、大二念基礎必修與創新專題,大三、大四再前往國外修大數據分析、電機資訊等。
清大也在七年前首推雙專長學制,今年起,從原本一百五十種學位組合增加到三百五十種。
當大學成為創新的場域,更多實驗性質的學校成為坊間口耳相傳的「熱門名校」。一○五學年度,全台兩間大學,大學部註冊率一○○%,成立三年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是其中之一。
分眾專業化,培育專業人才
倒閉的興國管理學院,在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接手後,轉為分眾專業化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,以產業需求為導向,為金融業量身訂做人才,一屆學生僅一百五十人。
這也反映,未來的大學得不停回應社會的變動跟需求。大學又比以前更需要依賴客觀數據做決策。
「環境變化快到難以想像,很多學系可能前幾年表現好,後來又失去熱度,」中興大學教務長吳宗明說,學校分析學生來源,成績分布,以及入學後表現,才知道學生的需要,進一步尋找定位。
凜冬將至,高教危機四伏,能逆勢突圍的,終究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、課程與學制創新。「大學創新轉型,如果只是想活下去,那些策略都不是真正為學生好,」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認為,唯有與時俱進,系統性改革課程跟教學,大學才有存在價值。(英文版請見english.cw.com.tw)
---------------------
高中生有話要說
大直高中朱廷峻 我要改變社會 鎮
志願:台大資訊工程學系,雙主修社會系
我想念資工+社會。第一志願台大資工,再來成大資工。我選校依據自己心裡的排名,爸媽很尊重我。
高一電腦課學程式語言Visual Basic,寫程式很有成就感。學校老師帶我們到台大找想聽的課,我到資工系聽程式基礎課程和機器學習。加入的學校社團是資訊社,研究國外開發的新軟體。
我很想念社會系,因為受到補習班老師講解時事的啟蒙。覺得世界不該是現在的樣子,需要有人改變。我去年還在校門口發傳單支持同性婚姻修民法。不想當單純的工程師,因為工程師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,無法發揮社會系專長。想像唐鳳一樣,進入政府或創業做資訊平台,做懶人包,也推動資訊公開。
嘉義女中馬若容 我想念教育
志願:國北教大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
想念教育,因為喜歡小朋友。但我媽會念說,小朋友愈來愈少,不能只有讀教育。爸媽希望我念商,他們在銀行和稅務局工作,我就選加了管理領域的教育科系。我還去輔導室諮商,老師說教育經營與管理這科系,未來是當商業類科的老師,我不喜歡,但課程包括法律和商業等很廣泛,所以還是想試試看。
我週六帶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的小朋友上課或辦活動,跟小朋友相處很自在。就算學測分數考高,選擇還是一樣,因為我翻過各大學科系的簡介,特別吸引我的還是兒童美語教學,或英語教學的科系。未來想開幼稚園,但這夢想好像太荒誕了。
林口高中楊博皓 跟未來趨勢走
志願: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系、生醫或生技
台灣未來是高齡化的社會,我想當物理治療師或醫事檢驗師。
醫學之外,我最喜歡生物,所以也考慮生物醫療、生物技術科系。
我填志願是先選未來可能盛行的科系,爸媽依照我個人興趣給意見,彼此有共識之後,往這方面努力。學校老師看性向測驗建議,但興趣會不斷變動。我以前愛胡思亂想,想當發明家,後來喜歡醫療,現在參加公共服務學習社,為幼兒跟老人辦活動。
新聞說,未來流行的科技,有七成是現在沒有的,需要靠創業者研發。我希望我是這樣的角色,但我自己沒那麼有創意,要緊跟未來的趨勢,壓力很大。
【2017/03/01】